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八)《爱在阳光下》
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工作的紧要关头,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卫生防疫人员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生命赞歌。歌曲《爱在阳光下》的创作,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动,希望能用歌声带给他们温暖。向逆行者致敬,只要坚定必胜的信念,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爱在阳光下》MV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HzBJoJ0EgQZvlYCT_wo8qQ 作词: 陈珂,江西华东交通大学音乐学专业学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等。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等刊物发表词曲作品80余首,论文四篇,创作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励。2019年5月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 作曲: 熊飞,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获2018、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剧目项目扶持 2019江西艺术节、第二届声乐艺术节创作一等奖。主要作品:《共和国的映山红》《稻花香里》《唱起这支家乡的歌》《又见鄱阳湖》等。 演唱: 李琼瑶,江西文演集团优秀青年歌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爱心大使,江西省微爱公益大使。曾荣获2017年长江之星大家唱歌唱比赛希望之星、2017年江西省纪念三个90周年群众歌咏比赛组唱二等奖、第五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原创歌曲演唱大赛民族组三等奖等奖项。曾参演央视春晚江西分会场等省内外多项重大演出及赴印尼、非洲出访演出。代表作:《龙源恋》《何处是故乡》《唱起这支家乡的歌》等。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七)京歌《誓把病毒一扫光》
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抢占了世人关注的焦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疫情,江西省京剧团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秉承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坚守艺术院团的使命,用以“艺”战“疫”这种特有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中国祝福!江西省京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们以一曲京歌《誓把病毒一扫光》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抗“疫”战士们、抗“疫”先锋们和抗“疫”天使们! 誓把病毒一扫光   泱泱中华,屹立在东方, 经风雨,历沧桑,战天斗地驱虎狼。 驱虎狼。 看今朝,冠状病毒蔓延逞凶掀恶浪, 十四亿,炎黄子孙岂能容你逞疯狂。 我神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向党, 知多少,白衣天使冲锋一线救危亡。 军民携手把敌抗, 筑牢铁壁与铜墙。 哪怕你病毒嚣张来势猛, 怎敌我炎黄子孙志如钢。 举国上下齐参战, 寸寸山河是战场。 布下天罗与地网, 誓把病毒一扫光。 视频详情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NCzNtuu8bT8lbVcFEpEIug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六)《一切向好》
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攻坚克难之际,江西文演集团江西省话剧团的文艺工作者,用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此次疫情防控战役的关心支持。用质朴的作品,用情、用声、用心参与到防控疫情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疫情给予了精神上的鼓舞。 音频及详情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rVQNEXRm_yA88svqIL2fjQ 散文诗: 《一切向好》                           这个春节的南昌, 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热闹, 没有了车水马龙, 熟悉而又陌生, 脆弱而又坚强。   这个春节的南昌, 阳明路不再堵车, 中山路不再拥挤, 繁华的红谷滩, 热闹的高新开发区都如此静谧, 这对于南昌人来说,前所未有。   我们庆幸过多年的祥和 忽然开始关注一种 叫冠状病毒感染的新型肺炎 仿佛每天都紧挨着一些远处的地名和陌生的医学用语   2020年的史志记着了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那些牺牲者的墓志铭里 记着口罩背后一个不敢触动的春天   人性的真实在一个中心点爆发 本该最喧闹的日子,人们静下来 隔着窗棂,看那一角的天空 哪怕就是那么一角,都显得空旷 这个时节的原色是白色的,今年更白 在一种宏大的自救和考验里 封堵了春天的浪漫 到处是平民英雄的前线 有些肉体沾染了病毒 有些属于灵魂 大自然是秘数,万物生长 每个生命都有意义 都有尊重的理由   很久了,没有屯年货的习惯 今年例外,准备足够的肉类、蔬菜、水果 还有口罩 按住惊动的内心 将大年收缩在一块小小的地方 守着父母,看着儿女 做一个俗人,洗衣、做饭、杀菌 我们不见面,只说保重 保重自己,就是保重他人 我们不访亲,不聚酒 人间的烟火依然 家,完整地概括了这个正月 我们适应寂静,适应空 适应将一方斗室当世界 适应辗转和瞭望   静成了一个大词 道路是静的 广场、社区是静的 超市、电影院是静的 城市的阳光是静的 我们的眼神是静的 像是一键下去,这个春天仿佛被删除了 静藏着一种凌厉的寒意 让我们感觉到整个正月的重量 感觉那些肩膀,负重而行 静是今年春天的大词 是所有舍身忘死的英雄悲壮的前缀   江西湖北,一江两岸,一母同胞, 1月27日,13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 江西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启程!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让我们感觉那些肩膀, 负重而行! 让我们感受那些逆行 舍身忘死! 英雄们从英雄城出发 名字上,押上手印 这种叠加,是无声的誓言和血性 让每个名字都格外鲜艳   人间是美好的,谁都珍惜活的权力 从死亡的悬崖边 拉回一个个生命 而自己很可能跌入深谷 仁者之心,是医者的祖训 押上的不仅是性命,更是人格的光芒 英雄的出发,总是那么义无反顾 时间不可以倒拨 但来日犹可为 如约而至,不负归期 .   诗歌不能阻击什么 也挽救不了任何一条生命 但每个字都跟随着呼吸 从我们健康的肺腑吐露出来 此时的诗歌是人间的露水, 目送的眼神是苏醒的飞瀑和江河   当灾难来临 我们需要一种表达 情感是柔弱的,生命是单薄的 但信念是坚硬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作者: 邓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昌市诗歌学会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了《山河扣问》、《纸本的青云谱》、《影月东太湖》、《邓涛诗歌》等十余部著作。 表演者: 刘学军:演员,导演。 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五)《加油!武汉!》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牵动着人们的心,也牵动着省歌人的心。近日,省歌舞剧院的文艺工作者在院长邬成香及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以抗击疫情为背景,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向抗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让 “文艺力量”的暖流汇入疫情防控工作中。 《加油!武汉!》由省歌人在网络集结“云创作”而成,他们响应疫情号召封闭在家中,隔空录制,也许画面并不尽善尽美,但却表达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至诚之心。通过视频传递省歌人对这场抗击疫情战役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赞颂“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白衣战士,送上一份美好的祝愿。  万  鹏    刘  刚   万  昆    黄  涛   程  佳   刘  博   方  聪    涂  炜       曾博文    吴志明    徐少楠   罗  雯  高  婧    易  浪   曹  璐    褚梦佳     唐诗宇    王  莹   熊  明   喻敏轩   徐  静   曾婷芳 ‍ 视频详情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xKpAPUKGldtgtnfMIzxGYQ 虽然不在疫情防控一线,但省歌人自觉担当,主动作为,希望用音乐、用歌声、用舞蹈传递祝福。为武汉鼓劲,为中国加油!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四)《逆风而行》
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时候,当白衣天使顾不上阖家团圆,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的时候,当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候,江西文演集团的音乐家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自觉担当,精心创作了一系列抗击疫情的主题作品,为国家和人民祈福,用实际行动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歌曲音频、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km5OLLJni-dtS5xUQoZ7zg 作词: 秦庚云,本名胡飞翔。资深词作家、电视与舞台艺术策划与撰稿人、音乐文学学者,国家一级编剧。曾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作曲: 方石,现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文艺明星”;集作曲编曲录制为一体,有80余件作品获得国家级或全国性奖。 演唱: 王小平,江西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省陆军预备役军官,江西省基金会希望工程爱心大使,江西省太阳村爱心大使。 钢琴伴奏: 刘东升:江西省歌舞剧院乐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学会电子键盘学会会员;创作曲目《赣江》荣获第三届江西艺术节——第六届江西音乐舞蹈艺术节器乐创作一等奖,器乐集体演奏一等奖。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三) 《爱在春天等你》
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这个时刻,江西文演集团的文艺工作者积极作为,创作了歌曲《爱在春天等你》MV,旨在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卫生防疫人员、武警解放军致敬,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加油鼓劲。 爱在春天等你,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歌曲及相关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Ik9-AdtlILRW3ogLrmB-_g 作词: 陈珂,江西华东交通大学音乐学专业学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等。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等刊物发表词曲作品80余首,论文四篇,创作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励。2019年5月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 作曲: 熊飞,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2018、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剧目项目扶持 2019江西艺术节、第二届声乐艺术节创作一等奖。主要作品:《共和国的映山红》《稻花香里》《唱起这支家乡的歌》《又见鄱阳湖》等。 演唱: 李琼瑶,江西文演集团优秀青年歌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爱心大使,江西省微爱公益大使。曾荣获2017年长江之星大家唱歌唱比赛希望之星、2017年江西省纪念三个90周年群众歌咏比赛组唱二等奖、第五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原创歌曲演唱大赛民族组三等奖等奖项。曾参演央视春晚江西分会场等省内外多项重大演出及赴印尼、非洲出访演出。代表作:《龙源恋》《何处是故乡》《唱起这支家乡的歌》等。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二)《听我说谢谢你》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防控感染,抗击疫情,成为中国人心之所向。万众同心抗击疫情,奋战在疫情一线的英雄们让国人肃然起敬。江西文演集团的文艺工作者们纷纷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抗击疫情的决心和行动。 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副首席、国家二级演奏员兰佳协调、组织、指导下,江西多地中小师生及高校学生们纷纷加入“琴弦上的感恩行动”,共同拍摄了《听我说谢谢你》的演奏视频,向身处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听我说谢谢你》MV演奏版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大网友纷纷点赞留言。2月1日,该作品被选登上鹰潭广播电台的微信宣传平台。2月3日,江西都市频道对兰佳进行了专访,并于当日《都市现场》节目中播出,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歌曲及相关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bKdyCqx_IzMVUGDWzifqAA 指导及器乐改编: 兰佳,女,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副首席、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考级评委。2013年获国际第二届弦乐大赛专业小提琴组金奖。2015年在第四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作品评选中,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晨歌》获二等奖。 2017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江西特别节目演出,表现优秀,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表彰。
2020-02-12
查看详情
南昌:话剧正融入城市
《工人日报》(2018年12月24日 05版)本报记者 卢翔 通讯员 徐蕾         最近几年的秋冬季节,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季与当地市民都会有一场文化之约。众多话剧作品展现出的高水准艺术品质,蕴含的包容多元开放的人文精神,拓展了话剧的无限可能,也打开这座英雄城的“人文之门”。          日前举行的“话剧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话剧协会理事李伯男表示,持续努力的南昌,有望成为北京、上海之后国内话剧“第三城”。          现在的南昌属于话剧          红谷滩新区2018第四届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季成为点燃南昌激情的话剧狂欢节。展演季共安排8部大戏15场演出,展示了国内话剧界的前沿风光。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场场爆满,更让“看话剧、谈话剧”成为南昌市民的重要文化活动。          “现在的文化生活被话剧承包了!”连看两部话剧的文艺青年林兰思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为什么要看话剧?观众徐芳华的回答很具有代表性:“很感谢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两个多小时的放松与感动,看一场精彩的话剧,能让人真正感觉到诗和远方与你同在。”          “南昌人都有一颗热爱话剧的心。”江西省话剧团营销总监黄勇告诉记者,连续举办了四届的话剧展演季,主办方向全国多个优秀院团发出邀请,优中选优。浙江话剧团带来的《郁达夫·天真之笔》讲述了郁达夫的革命历程和情感故事。剧团相关负责人余斌说:“这部作品并非商业搞笑类,而是人文情怀较强的艺术作品,一开始我们有点担心,怕南昌观众不接受我们。演出后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这里的观众欣赏水平很高,非常热爱话剧。”          与余斌初期顾虑相反,该剧导演、中国话剧协会理事李伯男信心满满。他说:“对于南昌的话剧氛围,我一点都不意外。60年前的《八一风暴》风靡全国,南昌人血液里有‘话剧基因’。随着话剧市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观剧队伍中。”          将剧场融进公共空间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指标的高度和写字楼的高度,还要看其文化品位。从这个角度来看,话剧具有检测功能和标识作用。江西省话剧团和红谷滩会议中心无疑是聚焦南昌文化气场的地标。          省话剧团的经典剧场是本土话剧人演绎梦想的舞台。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本土话剧人推出《生如夏花》《遥远的乡土》《阳明三夜》《哭之笑之》等优秀作品。话剧展演季把国内最好的话剧和话剧艺术家与南昌融合到一起,让南昌的话剧力量产生“造血”功能。尤其是对于熊伟这样从事剧本创作和表演的本土话剧人来说,他编剧的《小丑》正是通过展演季首演,获得业内同行的点赞,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事实上,南昌在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在谋求文化整体升级。红谷滩会议中心白天用于大型会议活动,夜晚与文化“亲密接触”,既活化了公共场所,又实现了文化惠民。这样的双赢,正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将剧场融进公共空间,将话剧融进城市,这是南昌大胆的创意。”          “好戏”刚刚开始          2015年开始,千古名楼滕王阁对岸每年都会上演一场场话剧“好戏”。得益于孟京辉、李伯男、开心麻花等全国顶级话剧IP的名气和南昌观众的热情,展演季迅速成长。4年来,经典剧目《蒋公的面子》《驴得水》《嫁给经济适用男》等轮番上演,而《阳明三夜》《遥远的乡土》《小丑》等本土剧目也在这里完成首演或以全新面貌与观众见面。还包括《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床》等先锋话剧。          从名家经典、先锋实验到本土原创,近30部话剧精品为南昌拓展了话剧的无限可能,也让话剧真正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4年来,展演季的上座率一直保持着高水准,尤其是名家、名团、经典作品,总能引来知音无数、一票难求。          据黄勇介绍,这几年来,话剧已成为仅次于演唱会的市民消费频率最高的演出种类。“好戏才刚刚开始!”在李伯男看来,拥抱话剧,南昌观众已张开双臂,“让话剧和剧场成为体现城市文明的标签,其实是检验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希望南昌继续努力,成为话剧‘第三城’!”
2019-01-03
查看详情
“演”好江西故事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先贤,灿若星辰,点亮了江西的夜空;百年话剧艺术,舞台营造与表演体系无不彰显时代审美。二者在赣地邂逅,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         7月10日,由江西省话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阳明三夜》在南昌上演。作为我省第一部表现王阳明的舞台作品,《阳明三夜》备受关注,厚重的主题加精彩的演绎,给观众以艺术的享受,也赓续了赣版话剧的传统——         听阳明先生穿越时空对话时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9年的一个冬夜,大余青龙驿站,明亮不定的光亮掩映门庭,一叶小舟随波浮荡,天地万物静谧安详。王阳明仰望苍穹,陷入回忆,往事如胶片般一一浮现脑海。待他猛然梦醒,这位圣贤已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王阳明,有明一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致良知”“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等心学思想影响深远,拥趸者遍及世界。 “王阳明祖籍是浙江,但他一生最重要的建功立业都是在江西,而且他的学术思想在江西传播非常广泛,在江西他的弟子、门人特别多,江西对王阳明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对王阳明有着深入的研究。         打造一部以王阳明为题材的舞台作品,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我省文艺工作的一道“必答题”。2014年,省话剧团接过任务,满怀信心。然而当主创们斗志昂扬时,一系列难题摆到了眼前:那时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舞台上,以王阳明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十分稀少,几乎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再者,明代历史宏阔复杂,王阳明一生丰富且传奇,但话剧的时空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三,人物是历史的,真实可考,而艺术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怎么拿捏……         于此,主创们“知”与“行”两头开工,一边向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求解,一边马不停蹄前往浙江、贵州等地,探访王阳明曾经驻足的地方,了解当时的历史和人物,感受王阳明的心路历程与深邃思想。         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思变。一如剧名《阳明三夜》所寓示的,王阳明渴望成为圣贤、成就圣贤、超然圣贤的人生轨迹,最后定格于江西的三个夜晚:南昌的新婚之夜,17岁的王阳明没有与新娘花前月下,却与陌生老道打坐论道;鄱阳湖边的军帐之夜,47岁的王阳明胆识过人、平叛宁王之乱,不料正德皇帝御驾亲征,要他放了宁王;大余的丫山之夜,57岁的王阳明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回望一生,与灵魂对话,超脱世俗……         “我是从网络小说里了解王阳明的。我发现,凡是写明朝的故事,王阳明这个名字一定会出现,正史、野史、戏说的都有。在我思维里,王阳明成了谜一样的人物。”观众万辉告诉记者,他拉朋友来看《阳明三夜》,既兴奋又好奇,兴奋的是终于见到了“偶像”,好奇的是“偶像”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感动于王阳明“收拾世道,整理人心”的担当,“这才是偶像应有的‘范’儿”。         与万辉偶然看剧不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王芷馨是一位话剧迷。“王阳明的‘随心’很打动我。他不重名利,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以心为向做着他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全部。当然,这话剧也给我补了一堂历史课,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         “王阳明心学思想不是殿堂里只供欣赏的纪念品,不是大学课堂里干巴的生平简历,也不是研究者写的那些枯燥理论,它是十分实用的,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就像我们遇到事情时,第一感觉凭良心而动,这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一如卢川所言,每位观众“来”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大家离开时,带走了关于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共同思考。         看本土话剧力量上演集体秀         《阳明三夜》演绎的是本土故事,江西的三夜,影响了王阳明一生。令人兴奋的是,该剧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造型、服装、道具等,全剧几十位演职人员,全部来自本土,这部剧是真正的“江西造”。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阳明三夜》的编剧是卢川。虽然有着丰厚的史学素养和艺术底蕴,对王阳明也深有研究,近年来还屡有佳作获得剧本专项资助,但是创作这部戏时,卢川仍然小心翼翼,他以学者的严谨,查阅了大量书籍和史料,并深入庐山秀峰、大余等地采风。创作过程中,卢川六易其稿,每次修改,他都会和其他演职人员深入交流,碰撞火花。沟通中,一些对王阳明并不了解的演职员,因了他生动活泼的讲解,从路人转成了“铁粉”。         “文学可以是写给后代人看的,但戏一定是演给当代人看的!在舞台上表现什么,对当下的观众有什么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卢川介绍,王阳明的一生有许多事迹,但王阳明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还是其心学思想。相较于更易舞台呈现的事件,他选择了更难表现、却更具影响力的思想。         一部剧作的成败,编剧是基础,导演是关键。《阳明三夜》由省话“老戏骨”宋运成和青年才女雷欣联合执导。         三十多年前,宋运成离开家乡哈尔滨,来到当时的江西省文艺学校求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话剧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几十年来,他活跃于银幕和荧屏,参演了许多电影、电视作品。同时他始终不曾放下对话剧的喜爱,在舞台上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角色:《天籁》里的田富贵、《生如夏花》里的方志敏、《遥远的乡土》里的余墨林……其中,《生如夏花》获得第十届文华剧目奖,他本人凭借剧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演而优则导。”如今,他投入导演事业,并言传身教,领着团里的年轻人去开拓更多的话剧可能。         “这部剧最吸引我的,是那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三夜》讲述的是一个明朝故事,传递出来的东西却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在王阳明心里,总是呼唤着向善。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一颗善心,然后从心而为去做这件事。在现代的文艺作品里,对这方面的呼唤比较少,所以越发觉得执导这样一部剧很有意义。”雷欣是演员出身,自1997年入团,二十多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角色,有小战士、小红军、小姐姐这类朴素的角色,也有女军官、丑娘,以及该剧中知性、温婉、贤良、刚烈的娄妃这样复杂的角色。“要在舞台上做一名专业的话剧演员,光有这些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怀着对话剧的无限热爱,雷欣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系。而《阳明三夜》,正是她导演生涯的第一部大型舞台剧,于此“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         “省话最大的财富是有一批人才,尤其是一批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有人才才会有事业,才会有创作。”林翰对《阳明三夜》充满了期待,不仅是因为他在剧中挑战了王阳明这一角色,更是因为这是一部省话全体职工通力协作的大剧,黄国光、张秋君等老艺术家倾力传授,熊磊、熊伟、张鹏霄、龙龙、朱小贝、郑洋等青年演员英姿勃发,悉心学习、快速成长。         舞台上,一支涵盖老中青三代,有主力、有后劲的江西本土话剧力量正强势崛起。          品话剧舞台的江西表达         《阳明三夜》演出前的6月中旬,记者曾来到南昌市子固路的省话剧团探班。剧场内,七八个演员分两排对坐,一长条桌横在中间,桌上的咖啡飘出阵阵热气,迷你的手持小风扇转得呼啦啦响,一本翻开的剧本,布满了五颜六色的记号。         尚且处在排练前期,大家只是在对台词,之后还要经历进剧场连戏、合成、连排、彩排等流程。虽然离正式演出还有一段日子,但紧张的氛围已经蔓延开来。         “错了,不是吃力不讨好,是卖力不讨好!”“导演,我觉得最后这场宁王的自白有点长。”“冀元亨,我这个‘亨’字怎么老是念不准呢?”……不大的剧场内,几股声音各自准确传达,互不干扰。         相同的地点、相似的氛围,把记者的思绪拉到了两年前。同样还是在这个“戏剧场”。没有布景、没有华服、没有观众,只有一众演员眼神灼灼看向舞台中央,那时大家排练的是一部本土大戏——《遥远的乡土》。那部剧讲述了江右子弟余墨林罢官归乡后,从母亲梅太夫人手中接任义庄总理,洪灾爆发后筹粮五万石,救下白鹤村及天宝县百姓的故事。《遥远的乡土》是一部典型的赣版话剧,剧中的天宝墨庄、永修样式雷、浒湾刻书、赣县王太夫人祠等江西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乡情。         与《阳明三夜》《遥远的乡土》类似,省话去年打造的另一部原创大剧《哭之笑之》,也烙有醒目的赣地标签。该剧把八大山人的跌宕一生以及他非凡的艺术创作搬上舞台,剧中昆曲《牡丹亭》及南昌方言的使用等,进一步在格调高雅的《哭之笑之》中烙上了江西元素。 从《遥远的乡土》到《哭之笑之》,再到《阳明三夜》,浓郁的赣地文化特色,成为它们共有的最明显特质。这只是巧合吗?         面对记者的疑惑,林翰解释:“作为省级直属院团,要有代表性、引领性、示范性,对外展示江西话剧水平。江西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用话剧来传播江西本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艺术的责任也要求我们选择题材要慎重,创作要慎重,讲好身边的故事,选好身边的题材,弘扬好咱们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江西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王阳明、八大山人、汤显祖、王安石等先贤不胜枚举,这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也是践行咱们江西人文化自信的底气。此外,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用舞台艺术表现,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当务之急、义不容辞。”27年前,卢川与林翰相识于省文艺学校,卢川是老师,林翰是学生。或许,他们都不曾想到,27年后的今天,他们会共同致力于江西文化的弘扬和江西历史文化题材成为赣版话剧努力的方向,而赣版话剧也因了本土文化的张扬,飞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遥远的乡土》三次进京演出,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大剧场进行北京首演,还给北大、清华的学子带去原汁原味的江西故事,也作为中国话剧100周年的献礼剧惊艳业内。今年5月,《哭之笑之》进行了两轮共25场次的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本轮汇演结束后,9月份,《阳明三夜》也将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对王阳明的了解会更多一点,看完之后的思想碰撞也会不太一样,既能给大学生,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想收获。” 雷欣告诉记者。         …………                 好戏终有落幕,伴随雷鸣般的掌声渐渐消弱,观众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王阳明,走出剧场回归现实。然而,当大家看到剧场外墙壁上贴的一张喜报时,脚步再次停了下来——“《哭之笑之》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资助项目,《阳明三夜》《零下十三度》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一张白纸寥寥三行字,位于大幅展板的一角,显得十分狭小,但又那么有力量。
2018-09-29
查看详情
哭笑由人论 粉墨且扮之——观话剧《哭之笑之》杂感
        我很喜欢看八大山人的书画。闲暇时翻看八大山人的书画集,心慕手追之际一种神奇的精神愉悦每每如约而至,而且,我还找到了不少拥有这种感觉的同道。伟大的艺术家的魅力正在于此:他早已舍弃世间,可世间的凡人还在寻觅他的踪迹。 江西省话剧团邀请汪浩先生编剧,李伯男先生执导,由团长林翰领衔主演,汇聚各方力量,创作了大型历史传奇剧《哭之笑之》,这应该是第一次把八大山人请上话剧舞台“亮相”。在大幕落下后,我似乎在观剧与看画之间找到一种通感,但又不是特别鲜明,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有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独特韵味,以至于我走出剧场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沉浸恍惚于戏剧氛围中不能自拔。        每一个了解、熟悉八大山人的人都有一个专属于各人的、由自己内心重构起来的八大山人。这样的观众,走进剧场去看话剧舞台上的八大山人,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看看这个舞台上的八大山人是否与自己心里的那个相吻合。而对于那些并不了解八大山人的观众来说,他们首先是想藉由此剧获得一些对八大山人的粗浅认识,同时更愿意获得一些在观看所有剧目时都会想要的好奇心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毫无疑问,第一类观众会很挑剔,他们会特别致力于将舞台上的八大山人与自己心中的八大山人来比对,第二类观众则会相对宽容于形象比对、史料核实,而对于戏是否好看会多有几分苛求。那么,作为创作者来说,他们要表达的就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所想表达的、也是他们尽力之后所能够表达的那个八大山人。我以为,此剧的创作者基本达到了目的,两个小时的演出,树立起了“这一个”八大山人完整而独特的生动形象。        将八大山人一生大而化之地分成三段:首先是家国离乱之际的落难王孙朱耷,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生命威胁下迫不得已剃落青丝,遁迹空门以求苟延性命于乱世;接着是在隐匿山林苦修、饱受禅门钳锤之后终至于“竖拂称宗师”的释传綮;最后是脱落行迹、放浪形骸、臻于化境的穷困潦倒大画家八大山人。第一阶段是窘急,慌乱,求生,第二阶段是努力平静又难免做作,想要放下却因“想放下”而无法彻底放下,第三阶段则到了破茧化蝶冲破束缚之境,经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之后到达宠辱不惊、收放自如,入世与出世全然贯通,无二无别。舞台上的情节故事、整体氛围,便是依着这个人生轨迹铺排过来,看的时候眼花缭乱,令人顾尾难顾前,看完后略一回思,原来这就是八大山人一生的大致段落。可以看出,编剧用的是八大山人惯用的“大写意”画法来描摹八大山人的人生,导演则紧紧抓住整体构思,充分调动多种手段将其呈现在舞台上,舞美、灯光、音乐等部门风格统一,尤其是主人公的表演,初惶恐,而拘谨,终而旷达奔放,将八大山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精神状态用舞台形象塑造出来,让观众看到了在典型环境中的急剧变化的人物关系,为之牵挂,为之动情,为之代入,这是用舞台语言叙述了传主的人生命运,因而这是话剧舞台上的八大山人。        剧中虚构了两个人物:绿娘和梁上君子。绿娘,包括后面依绿娘而进一步虚化出的丹娘和丑娘,是贯穿八大山人整个生命历程的精神寄托,是八大山人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附丽,是据以给出八大山人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参照。对八大山人而言,青年时代恩爱难分的绿娘是“舍不得”,中年时代敬而远之的丹娘是“近不得”,垂暮之年真假莫辨的丑娘是“认不得”,她们既是历史之“虚”,也是写戏之所需。而梁上君子更是虚构,几乎就是传统戏曲中“丑角”的借用,他要完成的任务是穿针引线,把现实与历史两层皮缝合起来。这两个虚构的人物,是引领观众逐步走入八大山人内心世界的通幽曲径,是靠近八大山人精神魅力的月下津渡。若无此二“虚”,则难以成就舞台上八大山人之实。虚实之间的架构互鉴,本来是中国画之能事,但在这部表现中国画大家的话剧里使用起来也是熨帖妥当。不论主创者是刻意为之还是不经意间涉足,据此都可窥得“话剧民族化”这一重大课题在传统美学思想上的巨大腾挪空间和足资借鉴的丰厚资源。        八大山人虽然生活在三百年前的明末清初,但他的书画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最高峰和最前端。说他最高峰,是因为他综合融汇了此前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精华,在他的作品中有我们所能辨识出的历代大家的痕迹和影响,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说他最前端,是因为他的作品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是丝毫不觉其过时落伍,反而是极具现代感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他的艺术大脑,一部分在明清以前,一部分在当下,还有一部分在未来。        那么,画家有如此艺术成就,有可能用舞台手法表现出来吗?全剧有一点给观众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大量运用插叙、间离、跳进跳出的手法,精雕细刻的剧情段落和定格、代言交替使用,音乐上也是京剧锣鼓、昆曲唱段和现代风格的情绪音乐交织出现,总体上造成一种摇摆不定、似是而非的效果。这个颇为折磨人的舞台呈现,在屡屡强行打断全剧流畅感又随时拽着观众往前走的同时,却出人意料地构建起一个既古典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写意又写实,既具象又抽象的剧场氛围。可能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但我觉得,这个手法与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之间,其实有其暗合之处。我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不是之前就有这种沟通和谋划,运用这样的舞台手法,出人意料达到特殊的效果,令人惊喜,非常宝贵。        这部戏的舞美和灯光值得大赞!舞美设计戴延年先生直接截取八大山人画作的片段制成布景,貌似取巧,实有敬意存焉,黑白灰三色空间分明是烟火人间的五光十色。选取的画作也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但我还是要提一个意见,八大山人晚年的鸿篇巨制《河上花图》,理应入选,这幅作品用来表现顿悟超脱之后八大山人饱满丰润、游刃有余的大自在境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直到全剧结束场灯大亮,我才陡然想起,两个多小时了,周正平先生的灯光在哪里?原来灯光全在戏里,全在人物和故事情节里。有,全化入无有之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现代科技的舞台灯光在传统美学的引领下更显独特魅力。        全剧看完,犹有未尽之处。        其一,当八大山人破戒饮下三杯酒,打破束缚实现心灵的超越之后,他就不应该再有对自己落难王孙坎坷经历的耿耿于怀,但戏的最后一段还多次让他念念不忘前明王室宗亲身份,这把人物的精神高度拉下来了。        其二,创作者对全剧的现实意义有所观照,但还不够。我们今天来演八大山人,不仅仅是演他的身世、演他的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在他身上找到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的主动意识,那么我们把八大山人搬上舞台正是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理由。文化自信是支撑民族强盛的精神力量,文化自强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追求。我们理应要求一部优秀作品更多,即便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剧,它也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的创作。        此外,首场演出使用了京剧武场乐队,一出声响就先声夺人,提神提气,惜乎无以为继,后面就销声匿迹,乐手变观众坐那儿看戏了。倘若再更多地运用锣鼓经来把控节奏、烘托气氛,效果会更好。而之后的公演就索性放碟片取代乐队,效果又下一个台阶。《牡丹亭》“皂罗袍”三次出现,话剧演员“应工”闺门旦,还应精益求精,即便一招一式未可逼肖,神韵气势还应更接近些。
2018-09-2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