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新闻》:《江西组曲》 多彩江西的精彩绽放
2025-07-15 来源:大江新闻-江西日报 点击:0

前不久,在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上,21支职业交响乐团带来了26场专场音乐会。其中,南昌交响乐团携《江西组曲》亮相,用七个乐章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江西画卷。

随着这幅画卷的展开,观众看到多彩江西的立体绽放——《江西组曲》的前两章以“自然”为底色,用交响乐的音色织体勾勒出江西的地理轮廓。首章《层峦耸翠绣屏风》木管组以跳音序列开篇,如群鸟振翅掠过赣鄱山川,短促的音符宛如奏响的迎宾曲,欢快、灵动;弦乐组的加入,仿佛为山川披上了一层薄纱,悠扬、朦胧;渐次加入的民乐则不失时机地增添了几分雅致韵味。当铜管、定音鼓密集奏响时,屏风般的山峦便在音乐中“立”了起来:这是作曲家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交响化转译,更是对江西山水的音乐解码。

次章《白鹤鱼米望茶垄》则以更轻盈的笔触,奏响鱼米之乡的生机:前半部分大量运用木管尤其是双簧管和长笛,营造田园诗歌般的意境,乐章中间的变奏让人仿佛看到茶垄间的劳作场景,将诗意山水动态化。最后在长笛的抒情片段中收尾,前后呼应。可以说,这两章用交响乐的“色彩性”替代了传统的“描绘性”,使得自然形象多彩、灵动,听众听见双簧管与短笛的缠绕,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江西山水的灵秀,感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欢快。

如果说前两章是江西的“外貌”呈现,第三章《翰墨青花绘民韵》则描画了江西的精神底色,于古香古色中营造出制瓷的火热场景。作曲家以“瓷”为对象,以“绘”为核心,将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转化为音乐语言:弦乐的连弓如釉色流淌,木管的装饰音似青花纹样的勾勒,尤其是该乐章连接部的木槌,宛如瓷胎在窑火中淬炼的声响,又如轻击陶瓷发出的脆音。

民乐的大量使用,及与西洋乐的珠联璧合,展示出瓷器悠久辉煌的历史,再现部则通过西洋乐尤其是管乐的雄浑音色,营造出壮阔的历史场景。民乐的悠扬与交响乐的浑厚形成奇妙共振,仿佛千年窑火从未熄灭,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愈发鲜活。

第四乐章《峥嵘岁月映朝霞》是整部组曲的精神脊梁。乐章以低音提琴的分解和弦开篇,如大地在沉睡中积蓄力量;混声合唱则宛如沉睡的大地爆发出的怒吼。伴随《十送红军》的旋律和女高音声部的合唱,仿佛又回到了那浴火重生的峥嵘岁月。作曲家并未止步于对历史场景的复现,而是用复调技法将民歌元素与进行曲式的主题交织,在弦乐的震音中,苦难的辉煌与信仰的炽热被编织成一幅立体的音乐画卷。

如果说第四章是对“过去”的回望,第五章《一江流长沃两岸》与第六章《赣鄱儿女唱新声》则转向现在和未来。前者以赣江为主线,奏响赣鄱大地的生机与活力;后者则以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色,描绘了江西改革发展的时代画卷。

从“江西故事”到“世界邀约”,终章《我在江西等你》为领唱与混声合唱,通过主题总结、动力推进,完成情感与结构的闭环,将江西红色、绿色、古色具象化,是整部组曲的情感收束,也是文化自信的宣言,更是江西向全世界发出的邀请。在优美的歌声中,“江西是个好地方”的主题不断得到升华,回响不绝。

地方院团的使命是什么?是从地域叙事到世界表达。

南昌交响乐团作为江西第一支职业交响乐团,从成立伊始便承载着期望。用音乐语言讲好江西故事,是这支年轻的交响乐团肩负的文艺使命。此次亮相,南昌交响乐团以江西为原点,深耕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创作母题,用交响乐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讲述江西故事。《江西组曲》既保持了交响乐的艺术特点,又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在思想层面,把地方文化精神内核作为描绘对象;在艺术方面,将地域音乐元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胆采用众多江西民歌元素,在配器上巧用民族乐器,这些创作方法使得作品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韵味,生动诠释“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一朴素的道理。这种“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平衡,是地方交响乐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支成功的交响乐团,不仅要具备排演经典曲目的能力,更要有自己的代表性曲目,立足地方、放眼全国、面向世界。演出结束,国家大剧院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对南昌交响乐团艺术工作者精彩演绎的肯定,更是对《江西组曲》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认同——这也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始于对地域文化的尊重,成于对时代精神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