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与殇」音乐会回顾:肖邦的诗意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
2025-07-27 来源:南昌交响乐团 点击:0

 7月26日晚,「柔与殇」音乐会圆满落幕。著名指挥家黄屹携手青年钢琴家杜沛达,与南昌交响乐团共同呈现了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诗意与深情的音乐盛宴。

上半场:肖邦的浪漫诗篇

音乐会以弗雷德里克·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开序幕。这部创作于肖邦 20 岁时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浪漫的情怀。指挥家黄屹挥动指挥棒的瞬间,弦乐声部如晨曦破雾般渐次苏醒,第一主题在弓弦摩擦间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随后钢琴如流水般倾泻而出,钢琴家杜沛达的触键精准且富有歌唱性,无论是华丽的跑动还是深情的旋律线条,都尽显他对肖邦风格的深刻理解。

第二乐章的夜曲式旋律堪称整场演出的 “温柔暴击”。钢琴家以近乎耳语的触键力度,让钢琴音色晕染出朦胧的月光质感,小提琴声部加装弱音器后透出的雾面音色与之交织,完美呼应了肖邦信中 “浪漫、平静、略含忧郁” 的创作心境。

终章回旋曲骤然切换为波兰民间舞曲的明快节奏,钢琴主题带着几分狡黠的跳音闯入,钢琴家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起克拉科维亚克舞,乐团则以铜管的明亮音色为这场狂欢伴奏。当最后一组和弦在音乐厅炸响时,观众席自发响起的掌声与琴声余韵共振,为上半场画上圆满句点。

掌声未歇,钢琴家已起身返场,指尖轻触琴键,奏响原创作品《玫瑰花》。

下半场: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绝响

下半场,乐团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生前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满含深刻的悲剧性与宿命感。低音提琴的深沉引子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随后乐队层层推进,情感从压抑到爆发,再归于沉寂。指挥家黄屹对乐队的掌控极为细腻,弦乐的绵长线条与管乐的凄美独奏交织,令人动容。

 第二乐章的 5/4 拍圆舞曲堪称神来之笔。乐团以摇曳的节奏编织出虚假的欢愉,小提琴的跳弓像舞者旋转时扬起的裙摆,却在每一个重音处暗藏叹息 —— 这是柴可夫斯基式的黑色幽默,用最优雅的舞步跳着最悲伤的告别。

 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上演了整场最剧烈的情感反转。定音鼓的急促敲击如心跳加速,弦乐的快速音阶似野火燎原,乐团在黄屹的指挥下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密度,营造出一种 “向死而生” 的狂放。但当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时,那种瞬间抽空的寂静,反而比任何强音都更令人窒息。

 末乐章是整场音乐会的灵魂所在,将整部交响曲的悲伤氛围推向了极致。缓慢而沉重的旋律,仿佛是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无奈与叹息。弦乐的低吟如泣如诉,最终归于虚无,留下无尽的哀思。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整个音乐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现了两位音乐家的高超技艺,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音乐的“柔”与“殇”——肖邦的浪漫诗意与柴可夫斯基的悲剧力量交织,成就了一场难忘的艺术体验。相信这场音乐会以极致的诗意与悲怆,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成为这个夏夜最难忘的回忆。南昌交响乐团在未来将携更多精彩演出,以乐为光,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