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石破天惊第一枪——艺术解读和呈现民族歌剧《八一起义》
2024-08-02 来源:剧本 点击:0

黄定山

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原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导演和编剧的作品多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中国话剧金狮奖编剧奖、导演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记得是2022年7月底的一天,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杜欢在朋友的介绍下来武汉找我,想邀请我排一部反映南昌起义的歌剧。我当时心头一紧,我的创作敏感和艺术直觉让我当即就答应下来。我有着四十年的军龄,还有五年即是建军百年,这次创作我必须参加,这个题材非我莫属。建军百年,百年不遇。半年后当我和杜欢第二次见面时,我们就开始商讨以总导演为中心组建编剧、作曲等主创团队了。剧本的创作并非容易,前后十几稿,加上音乐创作,终于在2023年10月底开始排练,2024年1月首演与观众见面。我每排一部剧必做导演阐述,今天把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导演阐述的部分内容发表,权当导演手记了。

导演阐述,或者叫导演报告是一个动态的描述,因为它未来的实现以及最后的呈现,即使是在我们的歌剧和观众见面以后,它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对《八一起义》这部歌剧的认识,是随着我们不断地排练,包括音乐作业、戏剧坐排,戏剧排练,以及音乐合排、技术合成、舞台彩排,一直到演出,甚至和观众见面以后都在不断地对作品加深认识。作为导演和编剧之一,我试图把对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我们创作的美学原则、风格样式、舞台呈现,未来演出等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大家进行分享。导演的阐述包括剧本音乐分析和舞台艺术呈现两部分,不论剧本、音乐、表演、舞美、演奏,最后它一定是整体呈现在舞台上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让观众欣赏的剧场演出,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的是“整体的呈现”。

时代背景对于我们这部歌剧非常之重要。近百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遥远的,但是我们熟悉和了解它,以及准确地把握它是我们这部歌剧很重要的一课。分析时代背景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是剧中的时代背景,第二是我们今天创作的时代背景。先梳理了解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主要要清楚几个历史节点:1.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篡权、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民不聊生。2.中国的现代工业已经具有初步基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马克思主义。4.巴黎和会及由此引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5.中国人民在尝试所有道路都走不通、没有办法再活下去的时候,在有了工人阶级基础、有了苏联启示之后,又有李大钊、陈独秀及一批杰出知识分子振臂高呼,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6.1924年1月,孙中山重新领导革命,准备二次北伐。关键时刻,共产党援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形成共同北伐的历史格局。7.1926年7月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军继续北伐。激战数月,攻克长沙、武汉及南京。8.1927年3月,陈独秀、周恩来发动工人武装起义,推翻北洋上海政府。9.1927年4月12日,面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力量日益壮大,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我们今天的创作背景,我想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可以来概括,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创作它?2027年是建军百年,我们不忘初心,弘扬八一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这是一部没有按照常规“几幕几场”结构的歌剧,我们直接明了地写了13个章节加序和尾声,共有三十多个场景变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20人,其中只有3人虚构,其他均为历史上的真人或历史伟人,这在中国歌剧创作中并不多见。这部歌剧的艺术特点是长于宏大叙事,长于历史再现,长于思想表达,长于空间多变。因此,导演创作在舞台呈现的32个场景转换变化中,在包括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男女声二重唱、男声二重唱、男声三重唱、六重唱、女声小合唱、男声合唱、领唱与合唱、混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内的四十段音乐唱段中,要更加注重在戏剧冲突、性格刻画、情感表达、细节生动、空间转换、节奏流畅、气韵通达,整体表达上进行构思和完成体现。

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在构思上将以三条线的交织结构来处理:1.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党内张国焘“起义与阻止起义”的主要矛盾冲突,最终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主要戏剧情节线;2.周恩来与毛泽东“神交”的思想精神线;3.周恩来与邓颖超挚爱夫妻的情感线;4.还有虚构的小人物景芸和哑巴的爱情线。四条冲突线、思想线、情感线通过现实和心理时空的交互编织,凸显出该剧独有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歌剧舞台样式。

我们演出的最高任务是不忘初心,弘扬“八一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我把这部歌剧的舞台意象定为:石破天惊第一枪,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我将这部歌剧的体裁定位为宏大叙事的史诗性歌剧,是一部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军事题材史诗剧。其风格恢宏、激荡、豪迈、张扬、浪漫,诗意。

最最重要的是要确定这部歌剧的美学原则。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一部题材、人物、主题、功能都非常明确的舞台艺术作品。能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真实可信、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崇高敬仰的建军伟人的艺术群像,成为这部歌剧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将这部歌剧的创作原则和艺术要求确定为:可信、可近、可看、可感、可敬。

可信,就是要深入挖掘把握人物的生活逻辑、行动逻辑、情感逻辑和思想逻辑,人物的逻辑是人物真实可信的前提,而真实可信是这部歌剧的命门,是魂、是根,可信是基础。

可近,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表演美学观念,通过准确有效的表演方法,塑造信仰坚定、性格清晰、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历史真人的艺术形象,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剧中人就是他们敬仰的建军伟人,崇敬的革命先辈,可以和他们共怀理想、同悲同喜、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可近是途径。

可看,就是调动融合多种舞台艺术手段,丰富强化舞台表现形式,力求让观众喜闻乐见。一句话,要让歌剧好听也要好看。可看是手段。

可感,就是要紧紧抓住历史人物的事件点、冲突点、情感点渲染强化,尽量以情抓人、以情动人、以情揪人、以情怡人,充分调动和把握人在观剧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满足观众的移情需求,与观众“共情”。可感是品格。

可敬,就是要朝向全剧的最高任务,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军伟人和建军大业的艺术塑造,弘扬“八一精神”,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百年伟绩和时代风貌。可敬是宗旨。

演员的全部任务是创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部民族歌剧的演员们要以自己的音乐表演素养和内外部技巧能力紧紧围绕人物形象这一中心而进行创作。有几个表演问题我们将在共同创作中一起探讨。

真诚、真实、真挚,是我们创造人物形象的灵魂。真诚,就是要求我们要与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坦诚相处,心心相印,水乳交融。要如剧中人物般的大仁大善去拥抱他(她)们,如剧中人物般的大爱大恨去创造他(她)们,如剧中人物般的无私奉献成为他(她)们。真实,就是要求我们坚决摒弃国内歌剧舞台上常见的表演人物的虚假和做作,抛弃表演人物的概念和空洞。注重人物内心生活一点一滴的真实感受,注重人物外部生活一招一式的细节。真挚,就是要求我们要将演员的全部情感注入人物的内心生活,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人物同欢乐共悲伤,这是我们打通人物血脉的有效途径。

歌剧的唱词、台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我们进入人物的金钥匙,也有可能成为阻挡我们让人物鲜活生动的屏障。分析歌剧剧本和音乐一定要分析这部剧唱词、台词的艺术特色,它们是这部歌剧艺术风格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也构成了这部歌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但要真正做到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的动作、思想、情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深入挖掘、紧紧抓住唱词和台词的内在行动就变得十分重要起来。

要以历史的思想、情怀、视角、意识去把握和理解人物。这部剧表现过去年代的真实人物,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很陌生,不容易理解,不易于体验,不容易表现。因此,我们要通过文学、影像、图片等历史资料的间接生活去熟悉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人。要注意挖掘剧本提供的生活流程中的戏剧情境,挖掘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怀、视角、意识。通过鲜活的人物去表现歌剧的主题。

人物情境的速出和速进,人物情感的体验和表现,是歌剧表演的主要特征。所谓“体验”,就是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演员和角色之间要一根针都插不进。所谓“表现”,就是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演员和角色之间要隔着一堵墙。而歌剧表演既不是纯体验,也不是纯表现,而是既要体验又要表现的“体现”。排练时要“体验”为主,要寻找人物,捕捉行动,感受情境,建立人物关系;演出时则要“表现”为主,驾驭角色,处理音乐。歌剧表演需要演员对人物和情境的感受既要能深度投入,又要能急速转换;对人物的情感既要能准确体验,又要能鲜明表现,这是对歌剧演员表演技巧的终极考验。另外,这部歌剧的现在时空与过去时空,物质时空与心理时空的自由切换,板块组合,人物意识的任意流淌非常快,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少支点表演,是对演员表演的考验。导演的空间处理,有些段落将削弱提炼舞台表演的生活支点,迫使演员在写实环境的写意化处理中建立人物的内心生活,充分展现戏剧的“假定性”魅力。这是该剧艺术形式的需要,更是通过这样的表演迈向更高的表演境界。

我以为歌剧演员的唱法、声音、音色和技术永远是为塑造和表现人物而存在的。这就是歌剧和歌唱的不同,这才是真正的“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

歌剧中的形体化场面处理始终是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总之,为戏而存在,为人物而存在,为风格样式而存在,是歌剧中形体化处理的原则。这部歌剧中的形体化处理大致有几类:一是“四一二”和“陈延年就义”牺牲者雕塑群像的场面设计。二是具有当代舞语汇特征的表现性的“修桥”“按时起义”段落的形体化场面,要有戏剧性、要视觉冲击感、要超越以往创作、要出新。三是“甘棠湖”段落地域民间小戏特色的写意化形体设计。四是“支前歌”和“八一起义歌”的生活场面表演唱的形体设计。五是尾声合唱颂扬场面的处理要有仪式感、崇高感、戏剧感,要谨防晚会化倾向。总之,多元表现与风格统一、戏剧形体与戏剧场面、历史再现与当代表现的融合是我们的创作方向。

(本文刊发于《剧本》2024.8  责任编辑:许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