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作为“2024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的话剧《钨金》在南昌上演。此剧由江西省话剧团创作上演。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的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江西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观摩及评论,并推出短评合集,交流观感,现将短评汇辑如下:
方亮认为,
话剧《钨金》围绕赣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钨金”展开叙事,剧中以毛泽民为核心的共产党员一面要与土匪黄斑虎等进行斗争,一面要带领钨矿工人做好生产工作,完成中央交付的使命。全剧凸显共产党人的诚挚真心。共产党人对待老陈皮、谢一人等人时是以心换心、以命易命,获取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待拥护红色政权的老百姓时是全心全意的真心托付,让他们体会到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部队,共产党是人民的靠山。
话剧《钨金》中八尺(谢一人)的人物形象丰满,他从土匪黄斑虎的马仔转变成坚定的红军战士,离不开钨矿毛泽民经理的思想教导,更离不开指导员舍命相救带来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员王有贵扶长钢钎,鼓励八尺抡大锤凿矿石,两人配合一句“我信你、你信我”,道出了共产党与老百姓之间的本质关系,彼此信任就能攻坚克难、改天换地。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充满希望的岁月里,钨金是一种意象,与人群中的共产党员互为象征。话剧《钨金》对“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已经有了答案。
伍文珺认为,
该剧聚焦“共和国第一国企”中华钨矿公司,讲述了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期间,依靠共产党员,团结带领钨矿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钨砂贸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不仅支撑了苏维埃政府的运转,养育了十万红军,还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该剧制作精良、故事感人,服装道具布景在尽量还原赣南风貌让观众入戏的基础上,做到了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演员台词、形体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生动,做到了生活真实与戏剧真实的统一;剧本在写故事写冲突的同时塑造人物,明暗线交织,做到了生动与深刻兼得。
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性格。剧中深入刻画了15个身份地位不一、人生际遇各异的人物形象:华汉的急、毛泽民的仁、八尺的孝、谢母的智、娇莲的轫、老陈皮的忠……反面人物也性格各异:阴毒狠辣的黄斑虎、粗鲁蠢笨的雷公张、谄媚狡诈的朱军师。同时,该剧还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及成长。同为我党的领导人,毛泽民善于调查、贴近群众,工作有耐心有办法;特派员华汉初到钨矿公司急于解决现实困境与老陈皮等矿工产生了误会矛盾,但后期他自嘲也被毛泽民的这一“传染病”感染了,与群众贴得更近了。剧本在描写毛泽民依靠共产党员,团结带领钨矿工人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塑造了八尺、谢母、娇莲等人物的成长及个人意识的觉醒。如八尺在剧中是正派和反派都极力争取拉拢的对象。他身高八尺,孔武有力,头脑简单,原来因土匪黄斑虎一点小利被收入麾下,成了钨砂兵,黄斑虎用允许他回家看望生病的姆妈为诱饵便轻易骗的他放火烧毁盘古山矿工工棚。他的思想开悟是逐渐完成的,剧中姆妈、毛泽民、指导员王有贵对他的影响最大。
明暗线交织深化内涵。明线讲述的是毛泽民依靠共产党员,团结带领钨矿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巨大生产价值的故事。暗线则是反复出现的时代背景,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江西怎么组织群众生产、怎么密切团结群众,影响了八尺、谢母、娇莲等一批老百姓参加革命生产的故事。钨矿的工人们不仅变成了钨钢还成为了最可靠最能战斗的工人队伍,在黄斑虎上门抢钨砂的时候他们敢于斗争;在红军战略突围时,钨矿的1500名矿工毅然加入革命队伍,参加了红军。
朱瑞认为,
《钨金》讲述了“共和国第一国企”——中华钨矿公司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为中央苏区提供强有力经济支援的红色故事,塑造了一批敢为人先、勇于奋斗的革命形象,开辟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探索经济建设的新叙事视角,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一个空白,有效宣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信任等优秀品德的传统文化精神。
人物群像的塑造。整部剧跳脱出宏大的革命叙事结构,直面中国在革命道路上遇到的历史困境和现实考验,即当“政治”与“现实”发生冲突,是完全服从于政治原则,还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剧通过人物的塑造作出了回答。该剧对人物的塑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毛泽民、特派员为首的共产党人,一类是以八尺、老陈皮为主的普通人。剧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挖掘是值得称赞的。比如,对毛泽民的人物塑造避免了一味地说教,而是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刻画了一位既能够坚守革命立场,不囿于既有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站在百姓的立场为民请命,又能以情化人,以德润心,帮助八尺等尚未完全开悟的人走向自我觉醒和抗争的人物形象。
舞台的诗意化表达。全剧围绕着钨和大锤主题意象展开叙事,在具有象征意味的形式中实现舞台诗意化的表现和意义的开掘。这些具体意象不只是生产创造的材料工具,更是个人和国家紧密连接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当大锤和长钎配合起来,舞台色调由暗变黄,场景由“两个人”逐渐变成“一群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此刻具象化地呈现出来。空间的转化既弥补了舞台场面的有限性,也让观众在真实与虚构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无独有偶,落幕时舞台中央呈现的人物群像令人肃然起敬,那“岿然不动”的身姿,犹如一幅动态长卷,又好似一张照片定格于此,坚毅而刚强,富有生命力。画面光影暗红色调的变化让历史的厚重感铺面而来,观者也仿佛穿梭到历史之中,被革命者崇高的精神所感动。
李诗琪认为,
话剧《钨金》以1932年于都县铁山垅钨矿成立的“共和国第一国企”中华钨矿公司为背景,讲述了坚如钨金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工人阶级为实现革命目标,克服层层困难,在风雨考验中锻造出一支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工人阶级队伍。剧中各角色通过剧情的递进发展、角色间的戏剧冲突、情感上的编织交融塑造了多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勇敢无畏重情重义的八尺、浩然正气勤善爱民的毛泽民、公理正义坚强不屈的王有贵、狡猾多端自私自利的黄斑虎等。剧中谢家姆姆、夏娇莲女性人物的刻画既延续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淳朴善良,又展现出时代变革下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革命情怀。
“人”字撇要撇的远,捺要捺的开,人才站得稳,这一思想贯穿着话剧故事发展的始终。于八尺而言,他从一位放火烧山的土匪逐步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这种转变离不开毛泽民同志的谆谆教诲,离不开谢母的引导关怀,离不开王有贵的信任支持,剧中多次的自我徘徊与内心矛盾将人物塑造更为丰满,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人物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