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部舞剧AI·MV《天工开物》惊艳亮相,动人的歌词和洗脑的旋律让人直呼上头;《天工开物》马上要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了,要知道一般剧目想在悉尼歌剧院演出要排九年的队;宇树机器人和“天工男团”比“舞”了,倒立、后空翻丝滑流畅……
2025年10月10日晚,由江西文演集团、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出品的舞剧《天工开物》巡演百场纪念暨海外巡演启动仪式正式开始。活动现场群贤毕至,来自中宣部、中央港澳办、文旅部、全国友协、中国科协、中国文联、江西省外事办、江西省科协、清华大学、宇树科技的领导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这场仪式,既是对百场荣光的回望,更是文化远征的新起点——2024年5月南昌首演至今,29座城市、100场巡演、平均上座率超98%,观演9万余人、超10亿全网曝光量。
这部剧如何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实现巡演百场的“奇迹”呢?即将出海的“天工大船”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破茧之路:“冷门题材”玩儿成“热门IP”
“硬核科技+明代‘理工男’,这题材能好看?”总导演、编剧陆川至今记得创作初期遭受的质疑。
“这可是‘影响世界的江西’首部舞台剧,这头一炮必须打响,当时整个团队简直焦虑得睡不着觉,可以说是想尽了法子。”江西文演演出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蔚说。
改变始于对观众声音的敬畏。被粉丝称为“最听劝的剧组”,他们根据近万条留言完成三次大规模打磨:优化舞蹈动作细节,强化“天工男团”全员会飞等视觉冲击。
而后,《天工开物》一段段快闪引爆的激情、一幕幕剧场超燃的场景,定格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尽管在全国多地巡演,但仍一票难求,大麦评分一度飙到9.9分。
2024年10月的上海演出,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驻沪领事100余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应该说,“出圈”后“出海”,是舞剧《天工开物》艺术魅力的自然流向,也是对海外演出市场和观众的热切回应。
2025年,该剧纳入中宣部中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清单;6月登上联合国总部参与“文明互鉴大会”演出,7月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版权大会精彩亮相。
蓑衣斗笠,躬身点种;绿衣毛笔,庄敬书写;腾空翻跃,衣袂飞卷……当舞台上一轮轮“男团”翻飞谢幕,一浪浪观众朗声应和,长久的欢呼声与掌声完全停不下来。
10月25日,《天工开物》将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宣发部门笑称“甚至不敢太多宣传,因为票很紧张”;11月28至30日将在希腊雅典进行4场商演,总座位数突破1万个,已正式开票。

科技为桥:从国内剧场走向世界舞台
“舞蹈是外交的先行官,科技是最好的翻译官。”这句话,道破了《天工开物》的出海逻辑。
前两天,在谢幕环节的机器人比“舞”大赛,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好评。“结尾看到老年宋应星走向银幕深处,青年宋应星与他擦肩而过,有些怅然。但看到机器人和演员互动,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观众徐女士说。
这帧跨越百年的画面,恰是一场无声的精神对话:400余年前,宋应星六次科举落榜后转身田野工坊,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务实精神写下《天工开物》;今天,宇树科技等科技型企业带着同样的坚韧与突破,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数字技术的赛道上破局前行。
从明代士大夫到当代科技人,变的是探索领域,不变的是“躬身实践、敢破常规、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
“躬身实践”是宋应星科技精神的重要基石。从1616年首次会试落榜开始,他便借着往返京城的路途,走进江西分宜的冶铁炉旁、景德镇的瓷窑深处、苏州的织坊之中实地调研。
“突破偏见”则是他留给后世的精神锋芒。士子埋首四书五经,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宋应星的诘问,直指明代士大夫对“奇技淫巧”的鄙夷。当他在《天工开物》中为纺织、矿冶立传时,承受的是“舍本逐末”的非议。但这份“敢为不同”的执拗,恰是科技突破的基因。
从29岁乡试得中到44岁完成《天工开物》,15年间,宋应星的科举之路充满挫败,而这份“在失意中找方向”的韧性,恰是科技探索最需要的品格。
舞剧里的科技光芒,深植于江西这片土地的创新基因。当彭志辉的通用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当陈天石的寒武纪芯片在AI领域“虎口拔牙”,当肖弘的国产AI黑马Manus把算法讲得通俗易懂,祝铭明用AR眼镜重构人机交互……他们,又何尝不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天工精神”呢?
“求功名,白了少年头,你却放眼万世千秋。运笔在纸上游走,是中华天工开物的手。”旋律宛转悠扬,歌词精准深刻,画面生动感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为舞剧定制的AI歌曲,更让“天工之声”有了新的表达。
“AI的价值,也不是取代人的创作,而是拓展传承的边界。”沈阳的发言,道破了创新的本质。当算法能精准还原工艺细节,当AI为传统旋律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看到的不是科技给传统裹上炫技的外衣,而是为文明基因接上当代的接口。
科技为笔,舞绘天工;匠心为魂,对话世界——这便是《天工开物》留给我们的新时代启示,也是江西文化从“现象级”走向“常态化”出海的新起点。

“出圈”密码:三重内核激活文化共鸣
一场场艺术淬炼,一次次创作突破,终于将《天工开物》舞至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这部诞生于近400年前的东方科技典籍,要如何跨越国界和语言的障碍,在异国他乡、以舞剧的形式“出圈”“破圈”?
以魂动人,科学精神的深度挖掘。内容是国际文化传播的核心。“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与你我有关也!”舞剧中宋应星的呐喊,恰是其“出圈”的精神密钥。主创以“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四篇章,串联起这位江西才子六次落榜后转向田野工坊的人生。
“其实在海外巡演的时候,我希望有更多当地人来看,而不全都是当地的华人来看。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这种人性中互通的东西才最打动人。”陆川说。不论打动观众的是“人生如旷野”的现代特质,还是上下求索、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这都在告诉我们,这部剧虽然讲的是江西人的故事,但更是中国传奇,是世界科技文明之光。
以艺通心,科技与舞蹈的完美融合。耘禾、舂米、推磨;调丝、印染、缝制;利坯、冶铸、踏车……全息投影技术将古籍中123幅白描插图化为流动画卷,一尊尊造物的剪影在巨型帆船的映照下,似电影大片震撼视听,如凝固史诗动人心弦。
在视觉表现上,服装设计灵感源自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原始纹样,音乐融入了匠人打铁、稻浪翻滚等原始声音素材,舞台上随风摇曳的稻穗,全息投影打造的梯田景观,配合舞者模拟的播种动作。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江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劳作场景之中。

以舞为媒,文化交流的生动典范。与多数出海作品依赖“功夫、熊猫”不同,《天工开物》选择以科技典籍为切口。为提升海外演出效果,《天工开物》根据当地剧场设计专属海报,精准改装设计舞美,打磨优化剧目细节,确保演出高质量呈现。
凭一袭黑衣,一柄红扇,马蛟龙将中华文化闪耀在伦敦塔桥,曾惊艳了无数路人。如今,他作为舞剧《天工开物》老年宋应星扮演者踏上海外巡演之路,十分感慨:“外国观众或许不能完全看懂字幕,理解不了科举制度,但能看懂‘失意中找方向’的坚持。”而这正是舞蹈和本土文化的穿透力,是我们的文化能够走出去的力量。
当年,赣鄱大地的匠人,用双手写就“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文明密码;如今,一群艺术赤子,以舞为舟,载着江西故事驶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