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回顾】歌声织漂泊,交响铸史诗:南昌交响乐团以马勒双璧叩响新乐季
2025-09-01 来源:南昌交响乐团 点击:0

8 月 31 日晚,南昌交响乐团以“巨人的回响”为主题,正式拉开 2025/26 音乐季的序幕。音乐会由指挥家朱曼执棒,携手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涛联袂登台,将古斯塔夫・马勒的两部传世经典徐徐铺展、娓娓道来。

上半场 歌声里的漂泊与赤诚——《旅行者之歌》的深情咏叹

作为马勒第一部成熟的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恰似作曲家早年心灵的 “私密日记”,四首歌曲串联起一段失意爱情里的赤诚与怅惘。当晚,王海涛的演唱让这份百年前的情感有了鲜活的注脚 —— 他的声音如同温润的琥珀,将马勒笔下 “流浪者” 的心境层层剖开。

第一首《爱人结婚的那一天》开篇,王海涛以近乎低语的吟唱切入,让全场瞬间静了下来;到了《清晨我走过田野》,他的声线忽然染上晨光般的明亮,与乐团弦乐的柔缓交织,仿佛能看见旅人踩着露水穿过麦田的画面;第三首《我有把炽热的刀》里,他将愤怒与不甘藏在有力的咬字中,声乐线条与铜管的爆发形成张力,却不过分张扬;而终曲《那双蔚蓝的眼睛》结尾 “一切都已经重新开始” 的咏叹,他用渐强的气息托举着旋律,从释然到希望的递进,让观众眼眶发热。

这部由马勒亲自作词的套曲,藏着他 20 岁漂泊时的失恋阵痛与 “三重流浪者” 的孤独底色。王海涛没有刻意放大悲戚,而是以 “克制的深情” 还原作品的本真 —— 就像马勒在乐谱里藏的细腻笔触,既有青春的炽烈,又有对命运的轻叹。

下半场 交响中的生命史诗——《第一交响曲 “巨人”》的壮阔启航

短暂的中场休息后,朱曼执棒《第一交响曲 “巨人”》登场,将音乐会推向高潮。这部马勒 28 岁完成的杰作,与《旅行者之歌》血脉相连 —— 正如马勒 “以歌入乐,以乐和歌” 的创作密码,上半场歌声里的旋律,在下半场的交响史诗中悄然重生。

第一乐章序奏 “缓慢而沉重” 的指示,在朱曼指挥手势中化作弦乐声部绵长的 a 音持续音。紧接着,木管组的下行四度动机轻轻透出,如山间杜鹃啼鸣掠过晨雾;单簧管和小号随后奏出的鼓号调,又似从远方山谷飘来。

当调性转向明亮的 D 大调,大提琴声部的第一主题缓缓流淌 —— 这旋律源自《旅行者之歌》第二首歌曲《清晨我走过田野》,像老者坐在田埂上的絮语,温暖中带着几分悠远。直至 A 大调的第二主题登场,木管与弦乐交织,让“絮语”化作 “歌唱”;音乐推着情绪攀升,却在最饱满时轻轻收束:管乐渐弱,弦乐以轻盈的上行音收尾,呈示部的结束如晨雾慢慢散开,留下满场澄澈。

第二乐章的情绪在炽烈与柔婉间自如流转,尽显马勒式的戏剧魔力。弦乐组的跳弓如刀锋划破静谧,每一个音符都带着锋芒毕露的锐气;转瞬之间,兰德勒舞曲的旋律从木管声部悠然漫出,暴烈的棱角与温柔的曲线交织,恰如生命中骤雨与晴空的瞬息交替。乐团精准捕捉着这份切换,跳弓的脆响与连奏的绵长往复,让“满帆前行”的乐章充满蓬勃的呼吸感。

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最见巧思。定音鼓的节奏像“心跳”渐次铺开,低音提琴缓缓奏出《两只老虎》的变调旋律,熟悉的童谣被蒙上肃穆面纱,透着黑色幽默般的荒诞意味。中段 G 大调的转折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竖琴与弦乐的拨奏、小提琴声部装上弱音器后,奏出温暖而明亮的旋律,将这份“从梦境苦恼中解放”的释然演绎得淋漓尽致,像是“巨人”终于解开了心结,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终章“从地狱到天堂”的爆发成为全场沸腾的顶点。弦乐以排山倒海之势模拟风暴,铜管站立奏响胜利号角,定音鼓的撞击让空气震颤,马勒的巨人在D大调的和弦中完成涅槃,恰似 “巨人”冲破命运枷锁后的纵情呐喊。

2025-26 音乐季大幕已启,当“巨人的回响”还在音乐厅上空久久萦绕,我们将带着这份对经典的敬畏与热爱,在未来的舞台上为观众们书写更多动人的音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