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短评集锦
2025-02-21 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点击:0

作为“2024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的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去年在南昌上演。作为展演活动承办方之一的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江西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积极组织院内专业人员进行观摩及评论,并推出短评合集。现将各人短评内容汇辑如下:

方亮: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形式多样,情感充沛丰盈,核心唱段如《雷火中的笑容》《往事重现》《我在等待这一刻》等可见板腔体结构思维的创作手法,运用板腔体咏叹调揭示主人公所处环境下的复杂心理冲突和情感诉求,为营造《八一起义》的戏剧性以及刻画人物音乐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八一起义》运用了独唱、对唱、合唱、重唱等多种声乐演唱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舞台音乐风格,尤其是重唱,不仅有二重唱、三重唱,还有表现唇枪舌剑、纷乱嘈杂场面的五重唱、六重唱。这些音乐形式围绕八一起义特定时刻的历史叙事、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一起义》以小六度和小七度大跳为动机的核心音,在多个唱段中反复出现,成就了作品风格的统一性。而这种音程大跳的运用以及发展出来的旋律兼顾了歌唱性、抒情性和戏剧性,观众容易产生共鸣与共情,易于传唱。女声合唱《甘棠湖上歌儿飞》化用赣南民歌“哎呀嘞”的mi、dol、re三个音发展出优美动人的旋律,落音为徵,让人倍感亲切。可以肯定地说,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许丽雯:

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演出也正如观众所期待的那样,是一出制作极为精良、演出非常成功的歌剧演出,剧场内一直掌声不断;更是一场能充分展现歌剧独特性和价值的演出。可以说,在现下地方演出剧目如此众多的环境和视野下,该剧具有引领和带动当代歌剧审美的标杆作用。该剧对经典历史题材八一起义的“解构”有勇气且有魄力,它能从时代的角度深入挖掘起义背后的伟大精神,力图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微的角度再现历史面貌以及人物群像,创新性将战争与爱情、友情、亲情融入剧情内核,给观众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情感共鸣。该剧还勇敢地打破了线性叙事的传统叙事思路,而改用以八一起义前夕不同场景下的故事来渲染主题和概念的非线性叙事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创新的改造,拓展了当代中国歌剧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

宋来源: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以八一南昌起义为创作背景,艺术化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壮丽画卷,从紧张的筹划、激烈的战斗到最终的胜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驱们在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勇事迹。该剧目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将全景式描写和特写式描写相结合,对特定历史中的人物进行细致化处理,让观众“能从风云历史中看到人、看到独特的人、看到历史的伟人”。剧目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多维立体塑造主人公形象,同时在表现革命群像人物时不乏个性化展示,八一起义中革命先辈既是为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物群像,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加之景芸、哑巴等虚构人物的塑造,进一步增强了戏剧化效果,为深化主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诗琪:

利剑再出鞘,枪响英雄城。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无疑是一场音乐盛宴,也是一段峥嵘岁月的再现。演员的精湛演出、布景舞美的写实营造、参与人员的群策群力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行动。主演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之间的情感矛盾,展示扎实的台词功底与唱功,其中由石倚洁饰演的周恩来与王丽达饰演的邓颖超两人三次“相伴一生”的唱段让我印象深刻,邓颖超的三次出现贯穿起义的准备、争论、打响,在迷茫、困惑、前进中予以周恩来巨大的精神支持。邓颖超的扮演者王丽达以其清雅的扮相及沉稳的舞台表现,加之柔美舒婉的歌声使观众见证了风云岁月中质朴相守的细腻爱情。该剧每一次情感的抒发、每一幕或激昂或温软的唱段,观众都予以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让观众感受歌剧带来魅力的同时,歌赞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誓死保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赵梦瑶: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以南昌起义为蓝本,通过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事件。在作品中,革命者们坚定的信仰、无畏的勇气以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得以展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部歌剧的思想精髓。

全剧连序带尾共分14幕,歌剧41个曲目唱段涵盖了多种声乐艺术演唱形式,与人物特点紧密结合,将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语汇融入曲目创作中。如毛泽东的唱段《枪杆子,命根子》运用了湖南花鼓戏腔调,生动描绘了滋养伟人成长的文化空间;九江甘棠湖旁宣传队女队员们的唱段《甘棠湖上歌儿飞》则运用了南昌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等,将地域性标志与革命历史融会贯通,使得这部歌剧更加富有民族艺术特色与深厚文化底蕴。

创作团队秉承着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歌声唱响激情四溢的红色篇章,运用新理念与新角度,创作出新时代八一起义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此次首演成功不仅为我国民族歌剧舞台注入了创作的新活力,更重燃了埋藏在中国人民心底的爱国情怀,为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作出重要贡献。

胡杨: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面对耳熟能详的历史题材,这部剧做到了通过艺术化创作使其既叫好又叫座,让观众能够深切融入剧情中去,赢得口碑,成功之处在于细节处理上的用情用心。剧目创作者在熟知的历史故事线中展现革命细节,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过细节的刻画使一场伟大的革命变得生动丰富。在人物塑造上,通过符合人物情感、展现人物内心的精彩唱段,挖掘展现了一个个伟大人物贴近普通人的一面。剧中最能体现人物细节的是对两段感情的描绘: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三次“击掌约定”,以及周恩来与妻子邓颖超三次对唱的主题歌“相伴一生”。通过或激昂或柔美的演唱刻画了伟人在革命道路上也有过彷徨和无措,但通过友人和爱人的鼓励,依然一往无前地选择正确的道路前进,将起义进行到底,让熟悉的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真实立体,引起观众共鸣。

温金仙:

在《八一起义》这场歌剧中,灯光通过颜色、亮度和角度的变化来创造不同的氛围。比如,在藩台衙门鼓楼前,起义将士誓死冲锋的战斗场景中,通过红色的灯光和闪烁的灯光来表现炮火的爆炸和战斗的紧张。而在第四幕中,在灯光的处理上则截然不同。柔和的光线随着舞者缓缓的移动,时而抒情时而欢快,来创造动态的舞台效果。这些灯光效果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灯光还通过聚焦、投影的效果来突出重要的人物或场景。比如,在陈延年出场时,聚焦灯光将他照亮,以突出他的重要性和英雄形象,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灯光也可通过调整明度、移动速度来处理舞台空间的虚与实,从而拓展空间维度。比如在第十二幕中,在周恩来闭目与睁眼之间,另一束灯光缓缓的投射与逐渐褪去,意在营造邓颖超在周恩来的意象空间之中。这些灯光的运用能够使观众感受到舞台魅力,增加他们的观赏体验。

童孟遥: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以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南昌八一起义的前情后续,展现了八一起义前夕一直存在的重重困难,包括政党与政党之间、军队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贺龙、朱德等早期优秀中共党员的光辉形象,歌颂了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里一批批革命将领和战士们忠于革命、为革命和信念前赴后继、无惧生死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全剧以对唱、合唱的多重组合和表现形式为主,注重人物内心,向内探寻,把握人物心理转变,塑造出的女性角色虽然只有两位——大智慧的邓颖超和普通坚韧的景芸,却美好独立、有血性,能和剧中的男性角色交相辉映,共同进步;同时精妙借用了电影、戏曲等其他舞台艺术的创作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松弛有度的舞台效果,从视觉与听觉上给人带来强烈冲击,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宴飨。当然该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剧情段落中人物的情绪转变铺垫较少;结尾处的留白太少,台词进行了过多诠释和展示,价值观铺陈过满等。同时因为角色较多,最后建议在演员谢幕时在舞台两侧的台词屏幕中一一对应角色,让观众能够一一匹配,重温剧中的朝气面孔和激情岁月。

伍文珺: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作为“赣鄱好戏”2024年开年大戏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该剧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南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演出,邀请了总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作曲栾凯、指挥王燕等业内专家为主创团队,是我省首部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八一起义”的剧目。该剧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为故事开端,将“清党”“分共”反动政策下矛盾冲突的加剧作为背景,把要不要起义、何时起义作为矛盾冲突之一,戏剧冲突动人心魄。通过敷演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三次约定”刻画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三次相伴”表现共产党人的柔情与信念,表现共产党人的人民性。剧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理虚构细节,用跌宕起伏的戏剧矛盾、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结构剧本,谱写了一部大气磅礴、恢宏壮丽的对党对人民军队的赞歌。

肖自力: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一部用精湛的艺术表现呈现极具震撼力的史诗剧作。此剧以八一南昌起义为蓝本,通过歌、剧、史有机融合,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历史进程。首先,整剧既回望历史,又关照当下;既立足伟大的历史实践,又突出彰显时代价值。其次,此剧以精湛的水平、精彩的台词、深情的演唱、鲜活的表演、一幕幕感人画面,让观众共情共鸣。优美旋律与动人舞蹈相互交织,完美呈现情感与情节的发展,仿佛置身那历史时刻;而场景、特效等方面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该剧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那段伟大历史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对历史的致敬和缅怀,更是对当代的启示和激励,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党领导、坚持人民军队的初心使命,才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唐玮杰: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文艺作品,它以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为背景,通过歌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情感。剧本结构紧凑,情节推进合理,通过精心设计的14幕剧情和41个曲目唱段,将起义的筹备、爆发以及最终的胜利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不仅展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斗争,也细腻地描绘了他们的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加立体、鲜活。

该剧从化妆造型、灯光音响、舞美艺术、服装道具到声化动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确保了作品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舞台上的表演阵容强大,由国内著名的导演、编剧、作曲家、指挥家等组成的主创团队,以及多位著名歌唱家联袂主演,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黄国飞:

青春版的《八一起义》精彩亮相,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该剧场面宏阔,情感饱满,音乐激昂,振奋人心。精雕细琢的台词,声情并茂的演唱,荡气回肠的情节,匠心独具的画面,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力作。

剧中三线并行交织,讲述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故事。第一条是故事线。作为整部戏的主线,讲述八一起义始末,塑造了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等英雄群像,可谓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第二条线是爱情线。表现周恩来、邓颖超之间的“伉俪情深”以及景芸、哑巴历经战火洗礼的爱情。第三条线是友谊线。毛泽东、周恩来的三次“击掌相约”洋溢着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

该剧是革命精神的当代表达。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却不止于第一枪。剧组在深入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将几场起义连起来,将英雄人物周恩来的个人成长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相结合,置于革命历史的洪流看南昌起义,凸显重大深远意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歌剧曲调,一咏三叹、优美动人。景芸诉情要枪的唱段,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点题,亲和、感人,更具说服力。《相伴一生》唱词契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用现代语言书写革命岁月的美好感情。唱段“谁来回答?拿什么拯救苦难同胞、苦难的中国,谁能回答?”艺术化地展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