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色表盘缓缓浮现于建筑墙面,指针指向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人群突然安静——南昌起义的烽火岁月,正以数字艺术的形式在砖石间重现。
5月1日至5日,“光影八一”限时返场,再度点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整场演出围绕“百年流光 红色丰碑”“风雨如晦 革命者来”“石破天惊 军旗猎猎”“薪火相传 强军强国”“初心如磐 致敬英雄”五个篇章展开,通过光影映射、场景联动、音乐节奏与数字影像交织,让观众沉浸于一场跨越近百年的红色旅程之中。
此次返场不仅延续了去年高水准的视听体验,更在内容与技术上做出升级。其中“百年流光 红色丰碑”篇章新增现实激光与虚拟影像结合的“虚实融合”段落,借助层层递进的音效节奏,为开篇奠定磅礴气势,象征着八一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再生与延展;“薪火相传 强军强国”则增加了陆军武器展示,结合最新的军事装备成果展示,以数控灯光驱动节奏变化,将历史记忆与当代表达融合统一,构建起情绪与技术的双重高潮。
这场演出背后,是文演文服公司作为项目策划与制作团队的深度参与和持续打磨。从主题构思、脚本架构到技术统筹、影像落地,每一处细节,既是对红色记忆的敬意,也凝聚着文演文服不断探索文化表达边界的诚意。
每一次演出
都是一次跨文化对话的练习
这并非文演文服首次将文化场域转化为观演场域,也绝非其唯一的内容创新样本。近年来,文演文服公司围绕“沉浸式、互动化、科技感”三大维度,在红色题材、历史文化、公共空间中不断拓展想象边界,以多种内容表达触达观众多元心理、文化与情感需求。
原创革命题材实景剧《那年八一》,以“走着看”的沉浸式演绎方式,让观众穿梭于历史场景之中,在剧情交错中直面1927年大旅社内惊心动魄的起义时刻。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第四面墙,重新定义了红色戏剧的观看方式。
《启航·春天的故事》,依托真实年代背景,将老厂房改造为多线剧情交互空间,观众可自由选择剧情走向,在一次次“亲身决策”中体悟改革年代的澎湃激情与变革命运。
《风从安源起》则将演出搬进市井街头,以第一人称视角带领观众穿行革命旧址,通过实景快闪、互动剧情,重现安源百年红色历史与工运风貌,赋予红色教育以鲜活日常的触感。
江西省博物馆“御瓷归来”特展中,推出原创舞蹈诗《瓷韵东方》,将御瓷器物与舞蹈美学并置,通过动态身体语言还原陶瓷工艺的温度与精神气质,创造性实现展览与演艺的跨媒介融合,成功以东方艺术讲述东方文脉。
江西省图书馆“跟着古籍游江西”展览中,打造原创情景剧《周必大与〈欧阳文忠公集〉》,通过戏剧演绎再现古籍流转中的文脉传承,讲述江西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理想,引导观众在沉浸体验中感知古籍温度、感悟文化根脉。
2024年首创的“光影八一”项目,则是在公共空间中完成了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项目利用江西大旅社的历史建筑肌理,通过科技语言将红色记忆具象成声光画卷,在城市核心区为市民游客打开一场共情之旅。2025年五一返场,是对首演的回应,也是再一次技术表达上的飞跃。
从沉浸式、互动式,到如今的科技化演出,文演文服公司在不同类型的文旅项目中不断试验、成长。坚持“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体验为导向”的文化创作理念,不断拓宽文化演艺的表达维度,真正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驱动、以观众体验为结果导向的创新路径。
这些作品背后,是团队在创作语言、表达形式、叙事逻辑上的不断突破,是对“文旅融合”内核不断深化的实践结果。通过“空间+内容”“叙事+体验”“历史+当代”的模式演化,文演文服公司正在完成从传统舞台走向城市文化场景的跃迁,也标志着江西文旅新叙事时代的飞跃开启。
站在“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局之中,文演文服始终深耕江西,以文化为根,以科技为翼,在赣鄱大地的每一寸文化空间里,拓展叙事,赋予场景灵魂。未来,文演文服公司将继续以创意与责任并行、技术与人文共融,不断为城市文化注入更新的想象与温度,让文化的光影,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长明不熄。
这不仅是一场场演出的成果,更是一份份关于“文化江西”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