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杂技艺术斑斓画卷——观第二届“湘鄂赣一家亲”杂技交流展演
2024-10-30 来源:《杂技与魔术》 点击:0

共绘杂技艺术斑斓画卷

——观第二届“湘鄂赣一家亲”杂技交流展演

文|苏勇

山川不言而情深,水流不息以传谊。湘鄂赣山川交织、河流互融,不仅在地理上紧密相邻,更以千年积淀的人文底蕴,编织了“湘鄂赣一家亲”的温馨画卷。由中国杂技家协会携手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文联共同主办,三省杂技家协会鼎力承办的第二届“湘鄂赣一家亲”杂技交流展演于近期璀璨启幕于江西省南昌剧场。这场艺术盛宴不仅是技艺的交流与展示,更是三省人民情感交融、文化共鸣的生动诠释,杂技演员们以高超的技艺、精妙的编排共同演绎了一幕幕令人惊叹的节目,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其一,杂技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杂技深植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杂技,各地杂技在内容与风格上展现出鲜明的地域差异。譬如,有些地方以高空绝技著称,行云流水般的走钢索、惊心动魄的爬高杆,展现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与智慧;有些地方则擅长地面技艺的精湛演绎,如碟舞翩翩的转碟、稳若泰山的顶花坛,细腻技巧中蕴含着生动气韵。在风格上,既有追求极致难度、彰显力量之美的流派,也不乏注重细节刻画、传递柔美情怀的佳作。随着交流的日渐深入,杂技艺术工作者取长补短,不断向同行取经,同时注重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杂技精品。可以说,以杂技形式来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本届杂技展演的一大亮点。

展演开篇的杂技《窑变》就是以柔术展现江西陶瓷文化的亮眼之作。柔术是对人体柔韧极限的极致探索,它超越了常规的肢体界限,或蜷缩如婴,或伸展如虹,观众往往会因其难以置信的身体展现,生出对极限技艺的敬畏。《窑变》在“柔术舞蹈化”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整个节目的编排衔接自然、节奏明快、线条流畅,实现了柔术与舞蹈的水乳交融。6位女演员在方寸之间的“匣钵”之上,极为写意传神地将制瓷工艺如制坯、施釉、烧窑等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该节目不仅展现了杂技艺术的精湛技艺,更是一次对江西地域文化深刻内涵的诗意表达,让观者在惊叹之余,亦能感受到那份源自泥土深处的文化温度与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演出的压台之作杂技《集体技巧——信仰之力》以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展现了江西的红色文化。伴随着雄壮的音乐,舞台上一轮旭日冉冉升起,迎风飘扬的红旗召唤着红军战士奔赴充满希望与荆棘的长征之路。节目对杂技演员要求极高,不仅形体动作要精准,还需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功力。因而演员的身体既是技艺的主体,也是角色的载体。一切杂技动作,如托举、转圈、对手顶、叠罗汉等,不能脱离特定的情境。在光与影的交错中,这些充满力与美的动作,将革命先烈们浸染了硝烟的英勇与坚韧,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信仰伟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所有演员以一个象征着团结与胜利的队形定格在舞台上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演员们精湛技艺的认可,更是对那段红色岁月中无数革命先烈的致敬。该节目不仅展现了杂技艺术的魅力,更深刻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其二,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在杂技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守正与创新如同双子星交相辉映。守正是杂技之根,深植于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之中,是对传统技艺的虔诚传承和对前辈经验与智慧的崇高致敬。而创新是杂技之翼,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展翅翱翔,探索未知的边界。创新不仅是技巧上的突破,更是理念与表达方式的革新。它要求杂技表演者勇于挑战自我,将现代审美、科技元素乃至哲学思考融入表演之中,让杂技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世界。总之,守正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让每一次尝试都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创新为守正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生,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心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杂技艺术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本届展演推出的11个节目,都是既有扎实的传统根脉,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杂技《行云流水——弹球》属于投掷类杂技,两位演员以超凡的技艺驾驭着5颗小球,或同步弹球,或相互配合投掷小球,展现出技艺的精准与默契。演员还在节目中增加了弹球上下梯子的动作和现代舞元素,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杂技《三人技巧》是一个集技巧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抛接类节目,包含各种高难度的抛、接、举、翻等对手技巧和造型,要求演员具备极高的身体柔韧度、力量感和协调性。这种对技巧的高要求使得该节目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该节目结合了体操、舞蹈等形式,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舞美包装,使得表演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杂技《童趣——翘碗》巧妙融合了平衡美学的极致与抛接技艺的灵动。演员不仅要在晃板上跳绳,还要在方凳上架起三组滚筒的晃板上表演弹碗。在这层层叠加、摇摇欲坠的晃板挑战中,演员以超凡的技艺与极佳的心理素质,将多碗弹顶演绎得行云流水。杂技《高空竹韵》将传统杂技晃梯融入中国古典美学之中,在空中表演追求“惊、险、奇、难”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竹为媒,以技传情,使表演灵动而富有诗意,尽显“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之韵。

如梦如幻的魔术《吉庆有余》源自中国传统古彩戏法,魔术师以鱼为主题,分别展示了超凡的“硬彩”和“软彩”功力。当魔术师施展戏法,将画布上跃然欲出的鲤鱼不可思议地转化为池中悠然游弋的活鱼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幕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华丽致敬,更是力证了传统戏法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非但不显颓势,反而以其独特的魅力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彰显了经典永不过时、传统亦能焕发新生的道理。魔术《第一个魔术》巧妙地将传统戏法“三仙归洞”与表演者的成长故事分享相结合,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魔术师高超的技艺,也以讲故事的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共同见证了一场关于梦想、坚持与蜕变的非凡旅程。

其三,杂技与叙事相融合。杂技走向叙事,不仅赋予了杂技表演以新的内容,更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超越了单纯“杂耍”的局限,步入了一个充满深意与情感共鸣的广阔舞台。人类自古便怀揣着讲述与分享故事的表达欲望,杂技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与视觉奇观成为讲述故事的媒介,可以让观者在惊叹之余,更能深刻感受到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与文化精髓,促进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理解与沟通。

魔术《望书》将传统的纸牌魔术巧妙地编织进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叙事之中。随着魔术师指尖的轻舞,一支鹅毛笔凭空而生,一笔一划都饱含着恋人间深深的思念与眷恋,轻柔而坚定。在信笺纷飞间,观众仿佛听到诗人木心笔下那悠远的回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诗句与眼前的一幕幕完美契合,让人在感叹魔术师过硬的手法功夫外,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份慢节奏中的情感叙事,体会到爱情在时光长河中那份不朽的温柔与坚持。

情景魔术《约会》将机械类魔术同一位少女的白日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魔术师以夸张诙谐的表达方式,绘声绘色地演绎了少女对爱情的纯真向往。白玫瑰在魔术师手中宛如被施了魔法,在一条细细的红绸里轻盈旋转,转瞬便由纯洁之白蜕变为热烈之红,寓意爱情之花的绚烂绽放。刚刚还是身着睡衣、满头卷发筒的平凡少女,在步入神秘之柜的一刹那,变身为一位气质全然不同的穿着得体、发饰齐整的时髦女郎。当舞台上的爱神轻盈步入那神秘之柜,门扉轻启之际,竟有4对爱神款款而出,她们环绕在少女周围,不仅为她换装添彩,更携手共舞。此节目以魔术之名,赋予幻想以无限可能,让爱之梦在观众心间绚烂绽放。

杂技《集体草帽》生动演绎了丰收的喜悦与欢歌。演员们以风趣诙谐的肢体语言,完成了从单人技巧的过头抛接到十人团队协调一致的传接。舞台上,草帽仿佛被赋予了灵性,在快速传送间展现出迷人的节奏与动感。这不仅是对演员们技艺水平的考验,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讲述了关于丰收、努力与成就的动人故事,让人在眼花缭乱中感受到杂技艺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无限创意可能。

技进乎道。杂技作为一项古老神秘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态,不仅仅是对人类潜能极限的深度探索与创造性开掘,它更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通往未知与奇迹的大门,让观众在惊叹之余,领略到一种超越日常的视觉冲击、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第二届“湘鄂赣一家亲”杂技交流展演不仅汇集了三地名家同台切磋,推动了杂技艺术的精进,更让观众在如此别样的艺术体验中,获得了超越日常的生命感悟。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评协特约评论家

来 源:《杂技与魔术》